蒜面条
王晓建
炎热的夏天,豫南人无论城乡,尤爱一种美食,这就是蒜面条。
这是一种既实惠又省事快捷的饭食。面条是纯手工制作,妈妈用自种的麦子磨出来的白面,加适量的水和成面团,在案板上反复揉搓,目的是让面更筯道。若干遍的打揉后,面团韧性十足。
只是印象中,儿时的蒜面条掺了很多的杂粮面,大多是绿豆面、黄豆面,那时白面金贵,只有家里来客人时,妈妈才会做纯白面的蒜面条,比如舅舅来了,或姑姑回来了。
用手将面团在案板上压平,妈妈用大擀杖在面饼上反复擀压,面饼在一遍又一遍的擀压下逐渐变圆变大。随着大擀杖的不停擀压,面饼自动转动着位置。此时若仔细聆听,还能听到妈妈的手按压在擀杖上发出的“咯吱咯吱”的声音。儿时的我每每听到这个声音,心里边就会微微地痛,为妈妈的辛苦。
经过无数遍擀压后,面饼蜕变成一张薄薄的面皮,经妈妈目测合格后,即将这张圆形面皮反复折叠,其形比菜刀稍窄。只见妈妈左手压住叠起来的面皮,右手持菜刀沿着左手的指背面将其切成面条的形状。此时根据个人喜好,可将其切成细面条、宽面片等不同形状,双手将其抖散的同时,撒上玉米面,防止粘连。
蒜汁是用自种的大蒜、十香菜捣制而成。将大蒜剥衣,十香菜洗净,放案板上切碎,然后加盐放于石制的蒜臼里,用石锤反复捶捣,直到把蒜瓣和十香菜捣成泥状,兑上适量的醋和小磨香油,一碗清香四溢的蒜汁即告完工。
蒜面条的臊子菜亦是就地取材,自家小菜园里有啥合适的菜就炒啥。最奢侈的是番茄炒鸡蛋,鸡蛋大多用来换钱补贴家用,能长红的番茄也是不多。最常见的是豆角和番茄混炒,这样的臊子拌在已浇过蒜汁的面条上,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蒜面条就成了。青番茄兑辣椒炒成的臊子,味道也十分不错。
如果菜地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菜,面条煮熟后用凉水滤后浇上自制的蒜汁,这样纯粹的蒜面条味道也很纯正。
蒜面条里还有一种配料,苋菜最常见,老家叫它“米谷莲儿”。自家菜园种植或野生均可,夏日的田间地头,村头巷尾的草丛里都有它们的身影。洗净后放入煮面条的锅里,捞面条时一起捞出,夹在面条中间,一片洁白中有那么一丝丝的翠绿,煞是好看,别有一番味道。
“原汤消原食”,农村非常讲究这个。尤其是用凉水拔过的面条,肠胃不好的人吃过后易腹胀。但是一碗蒜面条吃过,再来一碗煮面条的“白汤儿”,保证肚子舒舒服服。
劳作了一晌的农人回到家里,喝上几口井拔凉,然后来这么一碗蒜面条,此时应该是最幸福的了。
编辑:徐冬梅 校审:贾红英 责任编辑:张中科 监审:黄术生
上一篇:天津之眼
下一篇:没有了